军亦君子 大义强音——张军强先生从艺五十年艺旅浅赏

2022-06-07 12:30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6527


 
        引言:在京剧界、在重庆文艺界,有一位五十年如一日在砥砺笃行中敬畏艺术、热爱专业、情系观众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就是著名京剧老生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重庆市京剧院原院长——张军强。

 张军强先生从艺五十周年庆典留影

        1962年,一个男孩出生于河北省固安县,取名“张军强”。谁都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个名字将会在京剧艺术的殿堂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京剧奚派第三代优秀传承人,张军强先生傲骨凌风于京剧舞台整整半个世纪。花甲之初,顾首从艺五十年之探:人生不过百年,他却用半百的时间专注地做了一件事,且将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这不仅是工匠精神的缩影,也是用人生旅程考量艺术实践的生动体现,更是张军强先生对京剧艺术无悔的承诺!

        京剧,煌煌历史二百余年,至今,依旧保持着独具神采的艺术美感,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且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传播纽带,虽历经沧桑,却始终饱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基因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当然,这是一个奇迹但绝非神话。京剧在滚滚历史洪流中逐浪前行,仰赖前辈先贤的推陈出新、得益大师鸿儒的守正创新、也需要当代京剧人的接续更新,张军强先生就是当代京剧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京剧作为戏曲艺术集大成者,蕴含载歌载舞的表演特性,以舞台演绎作为意境表达的手段与形式,因此京剧演员的成长、成才、成功,绝非一招一式、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他们的艺术成长之路往往在幼年时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近乎苛责的“坐科”学习中开蒙,唱、念、做、打之“四功”,手、眼、身、法、步之“五法”,非“耗”所不达,无“悟”而难成。梨园谚语“不疯魔不成活”,就是对一名戏曲演员“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最好诠释。
        张军强先生九岁入科学艺,工武生,从稚嫩、懵懂开始,扳腿下腰,翻跌滚打,将老师“喂”到嘴边的东西,招招势势、字字句句,“吞”食消化,领会于神、融腔于心。有了扎实的“幼功”,加之经年累月地刻苦勤奋和寒来暑往地不断拼搏,文武兼长、唱腔优美、表演精湛便成了京剧给予他的最佳馈赠。这与他在团队建设、艺术推广等方面所付出的辛勤耕耘一道,共同谱写了他在“上个半场”艺旅的诗意华章。
——洞箫玉音传华夏:从传承奚派神韵中看张军强先生的艺术魅力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诞生,再到新时期京剧的振兴,京剧之美始终离不开声腔艺术之美。声腔,京剧艺术之内核矣。声腔艺术的缤纷绚烂直接影响了京剧流派得以伴随京剧艺术的延绵发展方兴未艾,“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纷至沓来。
        由此可见,一个演员的嗓音条件就成为了判定梨园行“是否祖师爷赏饭”的“不成文的标准”。这种“标准”不是绝对的,相对而言罢了。跻身于“后四大须生”之列的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大师,就是这种“相对而言”的典范。票友下海、嗓音条件并不出众,但怹却能以“喊豁”城墙砖的毅力,让“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京剧老生唱腔艺术惠及后世,福祉千秋。传到张军强先生,已第三代。
        由武生转行老生后,张军强先生并未躺在良好的腰腿功技艺“温床”里酣睡,反之更加“拼命”,铆足干劲激活、挖掘、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准,打下了坚实的京剧余派唱功基础,可谓“唱向九天、功扎五洋”。后拜师学奚,亦挥汗如雨:效师祖之妙法,践师父之真言,形成了“音色纯正、音量充裕,立音自然、低音厚重”的奚派韵味。他对于奚派声腔艺术中的“脑后音”、“响堂”、“一七辙”等高难度唱腔特点掌控游刃有余、造诣不凡。
《白帝城》剧照    张军强先生 饰 刘备(右)

       《白帝城》是奚派代表剧目,张军强先生结合自身嗓音优势,无论是西皮还是二黄都有自己的一些处理。唱腔始终饱满清澈、通透适中,高音大气刚劲、低音温润如玉,玉音金腔,骨肉交错,血气浑然,余音绕梁,将刘备为弟报仇的“恨”、兵败势衰的“悔”、创业未半中道崩的“怨”以及弥留托孤的“虑”刻画得入木三分。听张军强先生的奚派唱段,如激赏“洞箫大美”,一腔入耳便入脑回响,入心长存。著名学者、艺术家欧阳中石先生作为其授业恩师对张军强先生寄语时,也是不吝辞藻:“习得神韵,奚师即灵可以含笑矣。”

张军强先生在从艺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演出《珠帘寨》片段,图为后台留影
 
        张军强先生的常演剧目《珠帘寨》,“上座率”很高,观众皆为一睹他声音纯美、四声讲究、曲调悦耳的演唱和以情化人、沉稳自然、帅气流畅的表演。前半部分众多经典名段靠“唱”,后半部分至剧末的靠把戏凭“演”,都令观众赏来极具浑然天成之气、专家感来独具高远俊逸之风,其艺术天赋和艺术成就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叫好”。曾有剧评家如是说:“张军强的奚派,是在用恒久的艺术情怀和深厚的艺术功力生发诠释奚派的‘玉音金腔洞箫之美’,放眼当今,可算翘楚!”
高调于舞台艺术的张军强先生,却始终低调于大众视野。所谓“洞箫之美”,是声腔韵律不加修饰就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淳朴之美,是人格涵养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的写意之美。有此节操者除演唱技巧之苦修苦练外,更重要的在于品行秀洁豁然:胸怀朝阳、行泽雨露,淡泊名利、率真清朗。这早已融进了张军强先生数十年的中正平和的行止态度上。他原汁原味继承的不仅是京剧奚派老生的声腔艺术,还有始终以“啸伯精神”为仰止,追溯宅心仁厚、谦恭随和的超然,让人感来如沐春风,甘之若饴。“洞箫玉音”既是张军强先生声腔艺术的恰切概述,又是其思想高度、视野广度、情操温度的精到定评。
 
——谦谦君子儒雅风:从坚守舞台艺术、引领团队成长中看张军强先生的领导魄力
        君子之风,虚怀若谷,广博胸襟,开拓格局。张军强先生平常说话声音不大,温文尔雅,但他深邃的目光中却涌动着对时代节拍永不停歇的审视与思考。作为重庆市文艺界领军人物,张军强先生带领着他的团队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立足山城、放眼全国,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让一个位于非京剧“大码头”的剧院冲出大环境的迷雾桎梏,于梨园占有一席,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古今各异大相径庭,非豁达勇毅者不能“杀出一条血路”。为了京剧,张军强先生作为北方人,在西部山城重庆一待近二十年。气候炎热,却点燃了他心中喷薄而出的奋斗热情;火锅麻辣,却更激发了他敢尝酸楚的坚韧品格。为了这份事业,为了让京剧这国之瑰宝在巴山渝水间久久传唱,他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早已伴随浩浩长江,激荡起阵阵回响。
        众所周知,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讲究“一棵菜”的艺术。张军强先生与他的团队,除了练好内功、立足舞台、提升学养,原原本本地继承、打磨传统戏外,还适时地创排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彰显民族精神的文艺佳作。近二十年里,张军强先生及团队,从新编历史剧《大足》开始,如主人公赵智凤一般“行艰、志坚、前行莫言”,先后创演了《大梦长歌》、《天路彩虹》、《金锁记》、《张露萍》、《双枪惠娘》、《秦良玉》等十余部优秀剧目,各流派主演轮番登场、粉墨亮相,摘得“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奖”等几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荣誉。剧院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凝聚起强大合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积极的市场影响,并进一步强化了院团提档升级基础。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张军强先生作为专家型艺术院团管理者,以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行动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张军强先生作为院团的“班长”,一直致力“出人出戏”推动剧院良性嬗变。为使剧院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态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他提出了有“情”有“艺”的京剧人才培养计划。
张军强先生携夫人南秋霞女士陪伴剧院的孩子们欢度新春佳节
 
        “情”,以“情”动人,用情感留人。为了让初来重庆的孩子们能够尽快适应这方事业的沃土,张军强先生第一步就是给予他们“心理舒缓”:工作之余,带领着刚入职的年轻演员去打卡重庆的网红地解放碑、洪崖洞、南滨路等,让来自北方的京剧“新生代”感受“小香港”的灯火璀璨;为了缓解剧院外省籍同事们因为春节演出不能回家的亲情落差,张军强先生携夫人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与他(她)们一起欢度除夕、初一,丰盛的年夜饭、香喷喷的饺子等,样样不落,这一做就是十余年。人生不过百年,十余年转瞬即逝,但对于挥洒青春,扎根京剧舞台的青年们言之,最美好的时节,弥足珍贵。此举,张军强先生难免疏离亲情,但他却“以心换心”地与京剧院的青年人打成了一片,读懂了孩子们的内心归属和艺术梦想。建立起的这种情感绝非简单的“情同父子”,而是作为艺术家从艰苦卓绝的人生跋涉中走出一片天地之后,对于后来者们的价值认同和心灵眷顾。
        有了“情”的基础,“艺”之所在也是最能明悉张军强先生引领后辈茁壮成长的地方。台上,他甘当绿叶,“捧”着青年演员演出,为孩子们“站台”“鼓呼”;台下,他主动结合每位青年演员的自身情况,四处奔走托请,为他(她)们寻找合适的“流派”老师,通过每年一次的“集体拜师”仪式,让青年演员在生命成长和逐梦前行中宗有所依、艺展所长。截至目前(2022年6月),重庆京剧院已有近20位青年演员拜在10余位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门下学习精艺、炫彩青春。能跟随国家级艺术家们学艺,重庆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是幸福的,能够帮助一颗颗闪烁的新星在浩瀚艺海汲取能量继而绽放更加夺目的星光,张军强先生是欣慰的。
        “一个团队,个别好不算好,大家好很重要。”张军强先生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不禁让人感叹:话虽平淡,其背后腾涌的对京剧艺术追求的高才博识、对京剧人才培养的硕德长情,令人回味无穷。有文艺家曾题诗相赠:“虚怀若谷纳百川,上下求索数十年。德艺双馨玉音好,谦谦君子大家范!”张军强先生一直坚守在京剧舞台,却把越来越广阔的演出舞台让给了青年演员。“让每一位演员都有戏可演、能戏可裕。”是张军强先生作为前辈对后学者的亲切扶持,也是他作为艺术家、文艺院团领导俯下身来,燃烧艺术薪火照亮一个又一个艺术灵魂,所构建和抵达的人生境界。
 
——扎根山城誉神州:从尊重艺术规律、诠释艺术内涵中看张军强先生的敬业心力
        “我要在京剧这条路上坚持下去,做出成绩!因为,这是一份职业更是我的事业!”张军强先生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让京剧在山川秀美的巴渝大地再次奏响享誉神州的铿锵之音,这声音沉浸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时代叩问与渴求,充盈着一个时代迈进新的时代所迸发的机遇与挑战。
        张军强先生先后在河北省京剧院、青岛京剧院、江苏省京剧院担纲主演,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重庆。一路走来,他始终秉持“戏比天大”的艺术信仰,从未懈怠过对京剧事业孜孜不倦地钻研。过去一个时期,在市场经济勃兴浪潮下,兼之多元文化形态的冲击,传统文化步入了“低谷期”,不单单造成人材流失,且让诸如京剧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被边缘化,虽然“不景气”,仍有许多如张军强先生一样的京剧从业者伴随着迷茫与挣扎,守望着未知的“舞台”。坚守,成了当代京剧人逆势进取的闪亮符号。
        在重庆,提及京剧,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厉家班”,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京剧植根西南的久远诗章;提及京剧,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张军强,他是京剧历经市场淬炼之后的当代引吭。张军强先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注定与京剧结缘,从咿呀喊嗓的青葱到大气恢弘的娴熟,五十年的艺旅生涯,五十年的世俗冷暖,释怀了他一往无前攀登京剧艺术高峰的豪迈,京剧艺术也光照了他人生景象的净化、提纯与礼赞。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张军强先生五十载的从艺经历中,艺术的规律与真谛跃然眼前:想“得道”并非想入非非而就!对于戏曲演员来说,这艺术法门别无其二,唯长期甘贫守志、一曲一步、甄火鎏金,让汗水拌匀心智,方至大道。五十载春华秋实,清霜醉染两鬓,这其中有艺术的臻善化境,有情感的动人心肠,有观众的赞叹不绝,也有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情愫萦绕与价值反思。
张军强先生(右)为徒弟马良(左)传授《南天门》合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传统文化全面焕发新的生机与希冀的大好时代,张军强先生已然开起从“舞台”到“讲台”的精神超拔与艺术转换,肩负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他深刻地意识到,京剧的根在人民、在生活、在大众,京剧艺术内涵的完整性不止于演员本身,观众的视角别有精彩。于是,张军强先生几年前就主导推动了重庆京剧“未来工程”的落地落细,通过互动讲座、联动演出、生动体验等方式,将京剧带进学校课堂、假期训练,城市社区、乡镇农村,为重庆的京剧艺术推广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了奚派艺术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或再下一代的人才发掘与培养,张军强先生也全情课徒传艺,重庆京剧院的胥岗、孙赫远,济南京剧院的马良等,正在其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之下迅速成长、日渐成熟。

        如今的张军强先生虽已退休却未“退场”,他正扬起“下一个半场”的航帆,凭借文学艺术的强劲东风,在这两江环绕的山清水秀之地,开启京剧艺术又一个五十年乃至百年的奇迹与辉煌!
 
 
作者:李一,重庆市楹联学会会员、沙坪坝区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获“重庆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重庆市理论微宣讲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标签: 京剧 李一 张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