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沈铁梅、王芳、张建国:疫情期间,戏曲人有这些思考

2020-05-22 12:24来源:中国艺术报阅读量:5681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探讨了剧场与非剧场环境中,戏曲表演、传播、欣赏效果的不同,向观众发出邀约——在云上偶遇的,期待在剧场正式相见;也回顾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向青年戏曲人才呼吁——珍惜时间、珍视舞台,做

 

全国人大代表沈铁梅、王芳,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谈疫情期间戏曲人的思考——

沉潜,是为在舞台与观众更好地相见

中国艺术报记者 怡梦

 

剧场静了,排练厅的锣鼓停了,云练功、云排戏、线上演出、抖音直播……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的几个月中,戏曲人经历了漫长的沉潜,也在网络的助力下收获了新的传播平台和表演空间,戏曲人对这门传统舞台艺术思索良多。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探讨了剧场与非剧场环境中,戏曲表演、传播、欣赏效果的不同,向观众发出邀约——在云上偶遇的,期待在剧场正式相见;也回顾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向青年戏曲人才呼吁——珍惜时间、珍视舞台,做合格的戏曲传承者。

云上探索以待剧场重逢

“讲讲京剧的知识和研究,聊聊戏班的历史和故事,谈谈梨园的感悟和心得,让大家把戏看得津津有味、明明白白。”张建国在今年2月开通的抖音号主页上这样写道。抗疫期间,每周日晚8点,他通过抖音直播和观众聊戏,给大家讲解知识点,分析、示范唱段。张建国2018年、2019年都曾在提案中呼吁戏曲艺术与网络平台、5G技术深度融合,而抖音的实践让他对京剧艺术的网络传播更多了一些新鲜的体会。他透露,今年将继续关注这一方向,以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传播戏曲。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

“网络平台和剧场最大的不同是,网络观众大多是年轻人,剧场里看戏的观众以中老年居多。”张建国注意到,这些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但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繁忙,他们走进剧场看戏还是不容易,在网络平台获取内容,是他们熟悉的方式。京剧经由网络平台和年轻人走得更近了,令人欣慰。同时张建国表示,利用好网络平台,还是要明确京剧是舞台艺术。在他看来,如果把网络作为展示平台,那么它非常适合观众超越地域、时间限制来欣赏京剧。“观众以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了解京剧,可以为将来到剧场看戏做一个欣赏经验上的积累和戏曲知识上的储备。”网络上更适合展示一些经典唱段、表演细节,像面部、手部的表演等,在视频中可以充分展示出来,但是要看完整的京剧表演,还是要走进剧场。“只有在剧场,观众才能触及京剧艺术的核心艺术特色,比如程式化的表现手段、一桌二椅的写意风格等。网络平台最大的优势是作为传播手段,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张建国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对于川剧的云上探索,沈铁梅亦有体会:“网络是很好的推广川剧的渠道,但线上播出不是目的。”在沈铁梅看来,网络欣赏要想达到剧场效果,需要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拍摄手法,对设备、技术的要求很高,也许有一天,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线上播出的方式可以帮助观众部分获得在剧场中的感受,但观众最终还是要走进剧场,才能欣赏到真正的川剧。“因为戏曲是一种观演对话的艺术,需要演员和观众互动,是台上台下的内心共鸣,网络视频改变了这种观演关系,观众和演员失去了内在的维系,戏曲的功能也会削弱。”沈铁梅说。

“虽然剧场演出还没有恢复,但一些实景演出,比如园林版昆剧《浮生六记》、实景版昆剧《牡丹亭》已经恢复演出了。”王芳介绍,为助力疫后城市复苏,苏州市有关部门倡导以文化艺术拉动市民消费,戏曲艺术在其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以此为契机,对于剧场、实景、线上这三个不同表演空间的特性,及其对戏曲艺术表演、传播、欣赏的影响,王芳进行了对照。“不同形式的演出对应的是不同的受众。”王芳说,实景演出吸引的大多是几乎没有戏曲欣赏经验的观众,他们的观看是一种“游赏”,演出者一般比较年轻、靓丽,人们因此而关注苏剧、昆剧,踏进戏曲这道门槛,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戏迷。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

  “实景演出人美、景美,对于没有戏曲欣赏经验的观众来说,看个故事就够了。但是,这个表演空间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有时候不太合适,不能像舞台上那样表演,比如跨门槛,一提起裙子,脚就露出来了,在传统表演中,脚是不能露出来的。舞台上没有台阶,演员走个台阶出来,这才是戏曲艺术。”王芳解释说,一些年轻演员表演还不成熟,在舞台上还不能以较好的程式表演把观众带入场景中,一些观众还不了解戏曲程式表达的规律,不能领悟戏曲程式动作的所指,那么实景演出对欣赏就具有很强的辅助功能。等观众积累了足够的欣赏经验,通过演员的表演就能知道这是园林、那是厅堂,就要走进剧场进行更专业的欣赏。

对于线上演出,王芳认为,看戏不用走出家门,可以覆盖更广泛的观众,但是,在线观看和剧场欣赏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剧场欣赏,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演出的不同侧面,而线上经过摄像设备的选择,观众看到的是有限的局部。”王芳还感受到,观众在线观看的精力集中程度也不一样,比如,观众可以在做家务的时候在线观看,“好看了就多看几眼,不好看了就去忙别的”。这样一来,在线观看就更接近于一种网络“围观”,难以达到剧场中的欣赏状态。

王芳认为,“游赏”“围观”其实很有必要。“戏曲人最怕的是观众不跨过这个槛,他们不‘走近’,就无法‘走进’。所以要探索各种形式吸引新观众走近这门艺术,根据受众不同,要培养不同的演员在不同的空间、平台演出。”

风雨中更懂坚守与付出

受疫情冲击不得已暂别剧场、转战“云”上,为戏曲带来了探索创新的契机,但演出的被迫中断,也令舞台对于戏曲人才的重要性及相关忧虑格外凸显。

在沈铁梅看来,这段时光是对剧院年轻川剧人的特殊考验和历练。“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从艺者艺术人生的起伏,都伴随着心血和汗水的不懈付出。”沈铁梅认为,抗疫期间在线与观众保持交流非常有必要,但对于剧种、剧院自身发展来说,这远远不够。“我们一边抓创作,一边练内功。”沈铁梅说,重庆市川剧院是当地复工较早的院团,“没有演出,就要做积淀、传承的工作,我们把许多川剧传统戏传授给学员,这是一个存戏的过程,等到复演,可以有充分的剧目储备。白天练功、排戏,晚上还安排了文化课,教授学员文化历史知识。传承历史悠久的川剧艺术,基础必须打牢。”

不能登台的日子里,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体验起“网红”,沈铁梅认为:“新媒体平台是戏曲艺术乃至戏曲人在大众面前亮相的很好方式,但它可能并不是常态,而是一种‘另辟蹊径’。它会让一些年轻演员认为,有了抖音,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网红”、收获粉丝,但假如基本功不扎实、塑造人物不行,依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川剧传承者。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传播方式如何多样,从文化修养、基本功上不断完善自己,都是绕不开的一条路。”

作为一位苏剧、昆剧双担的表演艺术家,王芳目前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苏剧的传承保护中。6月,她将开始苏剧《花魁记》的“像音像”录制工作,虽然腰椎骨折,仍需休养,但两个月来,她一直带伤排演这出剧目。同时,由青年演员担任主演的苏剧《花魁记》传承版也在组织排演中。王芳表示,这是苏剧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环节。“演员必须从头发丝到脚趾尖,全身心地投入角色,演员投入了,观众才能投入,在舞台上,演员必须始终让观众感觉新鲜,否则,观众就要‘靠着’看演出,甚至恨不得‘快进’‘换台’,演员足够投入,观众就会‘坐直’看演出。”王芳经常对青年演员说,每场演出都要像最后一场演出一样认真对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今天演得不好,观众明天不来了,那么今天就是你的最后一场演出。作为演员,我希望每场演出都能吸引一两个观众继续走进剧场,每场演出都要让观众不后悔走进剧场”。

“我对青年演员说,好时光不会很久,青春马上就过去,必须抓紧时间。青年演员越早懂得这一点,就会越早努力。”经历疫情考验,王芳提醒青年演员,青春转瞬即逝、时间无上宝贵,“有的青年演员觉得自己很用功了,我总是说他们用功还不够。目前,戏曲人才面临紧缺的困境,每个剧团都会尽量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但只有自己努力付出、坚守,才能成为优秀的传承者”。

张建国也感觉到,青年京剧人才演出机会不多、舞台经验不足是京剧传承发展长期存在的困境。张建国说,年轻人视野广阔、思维活跃,有利于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但目前更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工匠精神’对我们这一行尤为重要,年轻京剧人对‘工匠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会对我们从事的这门艺术有更深的认同,并以‘工匠精神’不懈琢磨这门艺术、磨练自身技艺。”经过此次疫情的考验,张建国嘱咐年轻京剧人:“要更加珍惜时间,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珍惜每一次登台,只要有机会,就充分汲取舞台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