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京剧舞台上,新编戏可谓层出不穷,既有新编历史剧,也有许多新编现代戏,但是都非常短命,内中原由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的。这不能不令我怀念文革前那些非常成功的新编历史剧。
京剧《满江红》是当年中国京剧院四团继《杨门女将》和《初出茅庐》之后演出的第三个大型新编历史剧。它是建国以来所有新编历史剧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戏。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虽然四大名旦相继退出舞台,但是,马谭张裘雄距菊坛,李袁叶杜正当盛年,刘秀荣、谢锐青、朱秉谦、袁国林等建国初期的毕业生风华正茂,这时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是作为异军突起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旦角为主的《杨门女将》、生角为主的《满江红》和小生为主的《初出茅庐》被称为当时四团的三大代表作,后来还有了另一部久演不衰的《春草闯堂》。它们都是在中国京剧院领导的关怀下,在众多前辈艺术家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青年演员的优势而创作排演出来的,这些戏都给了戏迷们一个很大的惊喜,无论内行还是观众,也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出戏,只要一上演,便立即好评如潮。记得当初作为对《满江红》剧作者的肯定和对于这些青年演员的赞扬和鼓励,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于1961年4月亲临剧场观看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向演员们表示祝贺。一时间,菊坛内外传为佳话。
《满江红》和《杨门女将》的成功,在于充分发挥青年演员整体优势,他们良好的天赋条件和扎实的基本功凝结在其表演当中,他们表现出的艺术潜力,让观众们看到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前景。
由于《满江红》和《杨门女将》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批创作人员、为同一个演员群体创作排演的剧目,因此,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风格都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部戏都是文武兼重,唱、做、念、打俱全的大型历史剧;都是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都是表现抗战派与投降派尖锐的矛盾冲突;都着力塑造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战斗部队及其家属的群体形象,甚至两部戏反映的历史朝代也都以宋王朝为背景。
不过《满江红》和《杨门女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满江红》是在《杨门女将》成功之后排演的,因此她吸收和借鉴了《杨门女将》的经验,在表演艺术上更有广度。首先是剧中人物的设置,《满江红》的行当比《杨门女将》更加齐全。《杨门女将》顾明思议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要表演群体的大戏,青衣、刀马旦、花旦、老旦一应俱全,但其它行当相对偏弱,整部戏里有三个老生,四个花脸,而且戏份都很轻,丑角只有一个,原剧本设计的由娃娃生扮演的杨文广,后来发现用花旦演员更能突出人物少年气盛,率真无邪的性格,所以,《杨门女将》中就没有了小生。而《满江红》则囊括了京剧的全部行当,除四个老生之外,还有两个属于[末行]的里子,(金殿上的大臣薛仁辅和监狱中的狱卒隗顺)。在两个小生人物中,由夏永泉扮演的岳云,第二场的一段[西皮流水]唱腔虽然只有几句,却留给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牛皋是由铜锤应工,秦桧是由架子花脸应工,一正一反,一忠一奸,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王次翁、万俟谢、罗汝辑三个丑行人物,再配上金邦军师哈密蚩,让观众看到了一幅百丑图。老旦应工的老百姓,武生应工的岳雷都很好,特别是杨秋玲扮演的岳夫人和艾美君扮演的秦桧妻,两个大青衣演得极好,从而使《满江红》流光溢彩。
《满江红》受到了当时京剧内外行一致青睐,1961年4月,以李少春为主演的中国京剧院一些著名演员也排演了这出戏,一时又传为佳话。因为在漫长的京剧历史上,新戏的推出,一般都是先由有号召力的著名演员公演,成功之后,才有年轻演员向师傅学习和演出,而《满江红》却对演出传统来了个推陈出新,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这四大家在《满江红》被青年演员唱红了之后,也演这出戏,这本身就有风险。也许是六十年前的那种社会环境,人们的真挚热情早已淡化了所谓风险,也许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家们更相信自己的实力,更相信自己的再创造功力。另外也可以肯定一点,好剧本躲不过好演员的视线,好演员总偏爱好剧本。39年之后,39岁的于魁智也以当年李少春同样的年龄复排《满江红》,这位京剧大腕可能也是看中了这出戏剧本的成功和行当的齐全吧?以至于还有张建国、李军都相继演出了此戏。
尽管许多艺术家都演出了这个戏,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出,该戏编剧、导演及所有演职人员都是从当年中国京剧院四团的实际出发,进行量身打造的,这是踏踏实实地遵循京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办事。我认为,剧本和排练都应该坚持以演员、以剧中人物为核心,创造条件让演员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才能刻画好人物。许多人看了《满江红》之后,都以为孙岳是个身高体壮的人,台下一看,原来他并不魁伟,完全是由于他的扮相和表演显示出了威武之躯,这是一种气质留给人们的印象。原来人们把这叫台上“长身”,它是由完美的表演而达到的包装效果,是宣传包装无法比拟的。现在的许多新编戏虽然也讲为某个著名演员量身打造,但是其主演累吐了血,结果却成功无几。我这样的外行,实在不知道是何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