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漫步 | 至真至慧的人生与艺术写照 ——《杜近芳口述实录》读后感
2020-03-23 20:11来源:崔伟阅读量:10405
2020-03-23 20:11来源:崔伟阅读量:10405
杜近芳老师是当代京剧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之一,更是在京剧传承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创造独特风格的艺术大家。她80多载的人生与艺术经历,伴随着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她所实现的人生价值更是体现出一位京剧艺术执着追求者超强的信念、超凡的智慧、超人的成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近芳口述实录》,以杜近芳老师的口述形式,生动平实地为我们记述了她充满传奇、令人敬佩的艺术和人生,总结出极为珍贵的艺术经验,加深了我们对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的感受和对京剧前辈、大家德艺双馨高尚品德的由衷钦佩。
一代“人民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杜近芳老师的人生经历充满常人不可想象的时代感与传奇性,体现为比戏剧情节并不逊色的人生经历。命运使她和京剧结缘,更铸定了她以京剧为人生价值,在艺途中实现美好人生梦想和赤诚京剧理想的艰辛历程。她的幸运在于得以遇到京剧大家亲炙、点拨,可贵在于无论早期的“卖身”从艺,还是后来的艺海遨游,均不泯灭在舞台实践中,如饥似渴地向同行学习,不懈地追求着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的人生理想,并通过孜孜不倦,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精彩写就京剧大家的人生传奇,实现成为“人民的艺术家”神圣理想。通过阅读,我们深深感叹杜近芳幼年的那种不幸,但更会庆幸和敬佩她困境中的倔强与坚定志向,惊叹她与京剧的那份相伴终生的人生和艺术的情缘。也许正因为书中将杜近芳学艺的艰辛与幸运、苦与乐,被讲述得极为生动和深刻,以致阅读过后,我们竟会感叹,杜近芳就是属于京剧的。事实也证明,当代京剧因为有了杜近芳,因为她的贡献,也的确焕发出更加绚烂多姿的迷人景象。
齐心同志题词
书中的许多细节,典型而独特,让人读时津津有味,读后却又品味再三,难以忘却。通过杜近芳从婴儿起就连亲生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悲惨命运,怎能不感叹她人生的不幸;从她投身陈家的京剧归宿和独特氛围,又不能不感叹其人生的些许必然;从她被卖杜菊初历尽艰辛,新中国重获自由,并加入国家剧院,由衷庆幸她欣逢人生巨变。杜近芳老师就像一个谜,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苦孩子,竟然具有这么优越的京剧基因,小小年纪竟然有着如此坚定的京剧追求,当然还有着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与王瑶卿大师的老少师徒缘分,以及在梅兰芳大师绛帐之下的幸福承荫。被称为“通天教主”的老师王瑶卿人生练达,举重若轻;12岁的“笑宝”更是小小年纪就懂得不按常规出牌,能磨善泡,答问技巧,甚至还不乏些许乖张,似乎与寻常髫龄稚童大相径庭,也真称得上后来师门中落下的“怪鸟儿”的绰号。口述中,“笑宝”初拜师尊是那样灵巧,言来语去,确如文学描写的佳章金句,处处意想不到,却能峰回路转。这段回忆,令我久久不忘,如现眼前,那是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令人心酸的早熟,更是一种“潜龙遇水”的归宿到时,小小主人公灵性的自然迸发,当然也许是杜近芳老师和京剧的必然“宿命”。“烧关书获得新生”则具有着生动的命运感,通过梅兰芳武汉安排,回京后巧妙搬家,马神庙火焚卖身契,把新中国王瑶卿、梅兰芳、马少波等师辈和组织,将杜近芳从被杜菊初桎梏下解放出来描绘得淋漓痛快。
京剧《穆柯寨》饰穆桂英
京剧《十三妹》饰何玉凤
80多年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在口述实录中有着翔实的记录,但更可贵的在于均能体现出不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主人公的年龄、性格、思想、艺术的变化,特别是理想与理念的不断坚定并走向成熟。同样是投师问艺,1945年上海得拜梅兰芳大师则又是一番景象。在“梅先生对我是特殊的”一节中,主人公在幸运感恩的基调上,着重记述了梅大师在从艺为人方面影响其终生的深刻寄予。杜近芳通过老师用“阴阳鱼”图案,语重心长告诫她必须“遇事权衡利弊。这叫进之有数,退之有路”,和以“铜钱”图案,提醒她“不管什么时候,你可千万别钻在这眼儿里”,两个朴素深刻的理念,让我们了解到其后来人生与艺术之路是秉持什么在前行,以及梅大师的谆谆教诲具有何种时代意义,从而昭示了要成为艺术的大师、大家,所必须具备的胸襟和风范。
杜近芳(左)与著名戏剧家田汉(右)
承而有创、独树一格的“杜派”艺术
无疑,新的时代成就了杜近芳的艺术精进,并使她的艺术理想得以实现,且最终奠定了其在王瑶卿、梅兰芳两位恩师创造流派基础上,因应时代变化、发扬个人优势,在学习中拓展,在剧目中展现的新的京剧旦角流派“杜(近芳)派”,并创造出“委婉幽柔、端庄雅气、清新别致、性格鲜明”的艺术风范。通过杜近芳老师对艺术实践的真切回忆,加上我们对她几十年艺术审美价值的领略咀嚼,都印证了“杜派”是一种实至名归的水到渠成,是新中国古老京剧新的流派的可贵崛起!须知,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通过阅读足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杜近芳老师固然有着过人的艺术禀赋,但其成功更应归功于她始终是一位有思想有毅力有追求的践行者、创造者。书中最珍贵的正在于主人公用主要的篇幅,详细而深刻地回忆了其精湛代表作《白蛇传》《谢瑶环》《柳荫记》《佘赛花》《桃花扇》等一大批原创剧目的创造过程。特别是她在创造中是如何追求、如何探索、如何创造、如何完善的。这些戏尽管我们耳熟能详,但通过她的介绍,读者不但能感知发展创新的不易,更能感受到主人公追求艺术理想的执着与智慧,也可悟出杜近芳之所以能卓然树帜,自成一家的理念基础、性格优势、创造本领的基础,即正是她自幼“在练功、学戏上的杂食”的丰沛积蓄;拜师后要“成好角儿,而不是当好角儿”的高远志向;艺术学习“要学源,而不是学流”的规律遵循;演戏要“把人内心情感充分唱出来”的艺术理念,以及一生不懈“只要看到精湛的艺术、身怀绝技的高人,不管是什么艺术门类、什么剧种、什么行当,都想学”,这种她自喻为“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要采百家之蜜”的勤奋与胸襟。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杜近芳口述实录》既是一本珍贵的口述历史,又何尝不是一部蕴含着主人公极为宝贵的艺术心得和丰富经验的传承发展宝笈呢。
京剧《玉堂春》 饰苏三
作为杜近芳老师的一名忠实观众,多年来蒙她信任提携,不但与她也算常有来往,其代表剧目也几乎均聆赏不辍。但通过阅读,却顿感之前我们对其人其艺还只是一知半解。特别通过对她艺术创造细节的洞悉,不能不令我们茅塞顿开,对她在艺术创作中那些创造追求源于何种理念,许多艺术亮点是怎样吸收升华,发展创新如何磨砺而成,均有了直观详尽的了解。特别是关于《白蛇传》《谢瑶环》两出代表作的创造过程的讲述,更是艺术信息量极大,让人获益匪浅,可谓充满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它让我们深刻感到,杜近芳的成功和“杜派”艺术的实至名归,不仅来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是“诗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但最启发我的则是她能调动自身生活感受,深入开掘京剧表现美、古典美的真实情感支撑,做到在打动人上吸引人、征服人,焕发出常人难及的新面貌、新效果、新高度。如书中记述了她如何通过自身新婚后的人生体验,衍生并鲜活了白素贞“说许”一场的经典细节。还细致总结了她如何分析谢瑶环的身世、身份、性格,并在行当和气质上找到属于这个人物的特有表演方式。她体悟出的那种“声音不能老化”“主要唱腔要有一股英气”“既不能和旦角,也不能和小生完全一个味儿”的细致定位,特别是伴奏中让琴师选用“在胡琴工尺谱里头能降下来,能升上去”的特殊调门儿,都是杜近芳老师敬业精神的显现,创造态度的严谨,也是创造智慧的不凡。
京剧《白蛇传》饰白素贞
见贤思齐,对比时下,我们排戏那么多,有哪位主演还有这种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具备如此清晰正确的主体追求?又有几人腹笥宽阔能有这般“博古通今”的艺术储备?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怎能不叹服杜近芳老师用走进人物心灵的情感迸射,呈现出她擅长的塑造人物的舞台效果,更用传统、流派、手段与个性创造水乳交融,达到舞台表演“进到戏里头那个人里去”,从而实现她那“我是我,又是非我”的艺术目标。可以说,这样才叫激活了戏曲文化的唯美感、古典感、独特感、鲜活感。显然,以往我曾写文章,认为杜近芳老师艺术面貌之魅力,最突出在于其浓郁体现的女性演员对前辈男旦演员创造的行当和流派的本身性别的唯美化呈现与时代审美发展的性格性强化,顿感肤浅与不够全面。
名家与名师兼修的“杜氏”品格
尽管在这本《杜近芳口述实录》中,内容充盈的是主人公的艺术和人生,但却鲜明地流淌着属于杜近芳老师的人格魅力与情感性格。阅读如聆听,见字如晤面,体现出非常真切和鲜活的杜氏色彩。这对熟悉杜近芳老师的人感受尤深!特别是近年来,因为共同参加“京剧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委员会”,与杜老师的接触极为频繁。会上听她讲话,大家总能在她的独特思维和杜氏表达中,领悟许多艺术的真知灼见,感受到她犹如赤子般的善良与极为直率的真诚。会下,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愿意听她闲谈,并热情照顾她有些不便的生活。杜近芳老师尽管德高望重,但是对谁都温文尔雅,谦逊关怀。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和杜近芳老师的不少高足,上到故去的大师姐黄孝慈,下到如今最为活跃的丁晓君、窦晓璇、付佳等都是朋友。在由衷羡慕她们能问艺杜门,更为这些最优秀的旦角新人能够薪火相传“杜派”艺术而替杜近芳老师欣慰。因为我知道,杜近芳老师不仅对待自己艺术精进从不懈怠,更有着在京剧界极为难得的育人责任感、使命感。她选人极严,而育人则诲人不倦,总是“变被动为主动”。这种名家与名师兼具的品格与付出,我们通过杜近芳老师的口述,特别是后附每位弟子的感受,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肃然起敬。
2018年4月27日,杜近芳参加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栏目之“杜近芳专辑”的录制。(摄影:和卫)
我知道,完成杜近芳老师的艺术记录是一件极为繁难的工作。不仅因为她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因为她思维方式的灵动独特和做事超乎常人地对完美的追求。我更知道前期也多有记述者欲充此任,不过多半途而废,因此,就不能不对本书的采写者,实力不凡的青年京剧研究者张正贵、陆蕾伉俪高度佩服。他们的劳动之艰辛在书的后记中记录得极为详尽,让人感叹他们的毅力与4年多的辛苦付出。若没有毅力与责任感支撑绝难坚持下来,并玉成这样一部精彩的口述历史。我和正贵是朋友,因工作结识,却因共同与叶少兰老师的关系而越走越近。正贵不但学历高,更是对京剧爱之极深,是当下京剧研究界谙熟并能登场的少有者。但他为人敦厚,文质彬彬,工作认真,扎实务实。他们的辛勤与心血,不但为杜老师做了一件意义巨大的好事,更为当代京剧艺术名家传记和艺术经验总结,做了一次含金量极高的学术性贡献。尽管他们把自己谦逊地隐藏在杜近芳老师的人生与艺术历程背后,但我们还是可以感到他们两人的学术底蕴和艺术造诣的出众与不凡。
总之,《杜近芳口述实录》堪称近年口述历史和艺术回忆录出版物中翔实与亮点兼备,真切与鲜活浓郁,叙述与总结并重,令人读来有感、有思、有趣、有得的一本好书。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